熱門文章

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肥皂、可樂的暢銷秘訣在哪裏?

  亞當·斯密說,交易是人類最深刻的本能之一。買賣有時和語言一樣,能用來表達人的情感和想法。人類買入某物,除了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,有時還借此表明他的身份或對這種身份的向往。物品在每個文化區域中有不同的含義,所以有時會成為貿易需要克服的障礙。

在哪裏都不需要特別的營銷的是毒品。美國作家威廉·巴勒斯在《赤裸的午餐》中說:“毒品用不著推銷,客戶自會從陰溝裏爬過來求著購買……若想消滅毒品金字塔,必須從金字塔的底部開始,即街頭的癮君子,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大毒梟身上。不再有癮君子購買毒品,也就不會再有毒品交易。”

某種商品能否大賣都是很偶然的事情。據說,關於咖啡豆的醫學價值,歷史上爭論非常激烈。在瑞典,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因犯了殺人罪而被判死刑,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突發奇想,要拿這兩個死刑犯做實驗。他把他們終身囚禁,限制他們的飲料,其中一人只能喝茶,另一人只能喝咖啡。結果喝茶的先死,享年83歲。瑞典從此成為世上人均咖啡消費量最大的國家。

現在是日用品甚至必需品的肥皂曾經也需要營銷。對肥皂的需求其實是商人創造出來的。20世紀歐美肥皂廠商進入非洲之前,已經有傳教士和殖民地學校為此做了營銷,前者在非洲宣揚清潔僅次於聖潔的觀念,後者則培養西式的衛生習慣。雖然很多營銷人員相信,是他們率先提供了解決“非洲骯臟”的辦法,但實際上,他們的前輩其實比他們更了解事實。1870年之前,來到非洲南部的歐洲人,就指出原住民有多種相當有效的祖傳除垢方法,包括使用當地的油、獸脂、黏土。只有在後來殖民活動增加後,非洲人才開始使用肥皂這種新商品。

跨文化營銷時也能制造需求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人在戰爭期間搶占的海外市場,隨時可能失去,同時國內市場也面臨同樣威脅。美國制造商擔心,柏油路取代泥土路,汽車取代馬,瓦斯爐取代煤炭,電燈取代油燈之後,肥皂的需求會降低。於是歐洲人聯合發起行動,說服美國人相信自己仍很臟,肥皂於是再度在人們生活中派上用場。

同樣,“可樂”之所以能夠征服歐洲,也是因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條件。1880年,可口可樂在美國上市後,被認為是有益健康的飲料。但1920年該公司試圖將市場擴大到歐洲時,卻發現自己的產品被懷疑有害健康,畢竟它含有糖和咖啡豆咖啡因。然而,“二戰”期間,可口可樂公司不惜血本,讓美國大兵以低價喝到他們的汽水。通過這一舉措,歐洲人一看到“可樂”,就想到美國對歐洲的正面貢獻。另外,它還化解了歐洲人對“可樂”是否健康的擔心——如果將希特勒趕出西歐的大軍都那樣猛灌“可樂”,那其他人喝了也不會有壞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√√√√√√